吕福生:现在的儿童很幸福,古代的儿童很悲催 教子有方讲师训练营

现在的儿童很幸福,古代的儿童很悲催

——写在六一儿童节

吕福生
 

    今天是6月1日,是孩子们的节日。除了中国有六一儿童节,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都设立了自己的“儿童节”,只是日期各不相同。儿童节可不是一个传统节日,最早的儿童节出现在英美等国,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事情,距今也不超过100年。这背后,可是长达几千年的儿童观的演变史。

  古代社会(特指欧洲中世纪之前)的儿童观——在古代,人们并没有发现儿童与成人有什么区别,自然也就没有“儿童观”。完全把儿童当作没有长大的成人。因此,他们的一切活动都被用来训练尽快地变成成年人。小小年纪就要做和成年人一样的工作,各种要求都是成年人的标准,你说悲催不悲催!更悲催的还有,很多民族(更包括中国)在古代都有拿儿童殉神灵的传统。小小年纪被杀死敬神,岂止是悲催!

   中世纪的儿童观——从5世纪末到14世纪上半叶这近千年时间,是欧洲的中世纪。中世纪是基督教的统治时代,儿童观自然也受到基督教的制约甚至决定。基督教的“原罪说”讲人人都生而有罪,自然,它的儿童观就是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体罚打骂是常事儿。这样一来,哪还会有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那个时候,儿童还是被当做成年人来对待。英国当时甚至规定,七岁的儿童如果犯了偷窃罪,就可以被处死。七岁的孩子被砍头,想想肝儿都颤。
 
   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1416世纪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对比中世纪,最大的改变就是人们认为要关注自身,而不是关注神(上帝)。要说这一转变是如何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催化剂竟然是在十四世纪中叶席卷欧洲的黑死病,短短五六年时间死了2500万人。而当时欧洲总共只有7500万人。这让信了上千年上帝的欧洲人突然醒悟,这上帝也不够意思呀,我用生命爱你,你却夺我性命。我还是自己救自己吧!对应到这时的儿童观上,就是认为认为儿童应该是自由的,应该尊总儿童的自由与特性。这个时候,有一个牛人出现了,他叫夸美纽斯,提出了著名的“种子论”。他认为在人的身上与生俱来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
  
   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儿童观——
 十七世纪,欧洲进入到启蒙时代。在儿童观的发展上,又出现了两个牛人,一个是洛克,另一个是卢梭。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论”。他认为儿童来到人世间就是一块“白板”。既然是白板,那就可以在上面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描绘不好,自然是父母的责任。“白板说”使“原罪说”的儿童观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卢梭更厉害,认为儿童不是“白板”,儿童生来便有自然赋予的冲动。这实际上是继承了夸美纽斯的“种子论”。但他可不仅是继承,更有了本质上的发展。他认为,这种天生冲动不是天生的罪恶,而是未经污染的纯洁的心灵。教育并不是成年人要教育孩子如何长成成年人,而是尊重儿童期,让他们自然生长,变成一个健全的儿童而非成人。不能打乱了这个次序,否则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太龙钟的儿童。
  
   卢梭的儿童观,是新旧儿童观的分水岭,也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此后,杜威、蒙台梭利、福禄贝尔、普赖尔等沿着卢梭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终成现代儿童观。对儿童的关爱、保护遂成全人类共识,才会有现在的儿童节。
  
   对比西方的儿童观,反倒是中国的老子厉害得多。他对儿童就充满敬畏之心。在《道德经》中他就讲“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咳”,这都是把圣人比作婴儿的。老子好厉害!
  
   谨以此文,祝福在现代儿童观下生长的幸福儿童;缅怀在错误儿童观下挣扎的苦难儿童。
        
    (2017.6.1)

    《教子有方——家庭教育系统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3-2022 powered by mdjs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黑ICP备2022009921号-1 五悦华章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阳光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