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福生:关于基础教育的一些探讨 教子有方|家庭教育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对欧美教育是有优势的。论据就是,多次测试的结果都显示,我们的中小学生在读写、计算方面的成绩比欧美中小学生更好,也包括在各种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学生的成绩总是能独步全球。于是,得出了中国的基础教育更加扎实、比欧美做得好的结论。甚至美国一些政要也时不时惊呼一下,美国的基础教育落后了!
果真如此吗?非也呀非也!
如果就是比拼读写、计算,我们确实比欧美强。但问题是,衡量基础教育优劣的标准,到底该不该是读写计算。不应该是这个标准!应该是什么标准?应该是在具备基本的读写计算能力基础上对创造力的培养 。为什么要用这个标准?因为中小学既不是受教育的终点,也不是受教育的目的。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教育成功与否,要看能不能培养出一大批在全球范围内有竞争力的人才。现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急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既不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人口,也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机器设备。而是一大批具有创造力的人。就像中国一位前领导人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可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恰恰是在伤害甚至毁灭着一批又一批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怎形成的?是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思维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好奇心决定了一个人探究未知世界的敏感度以及热情,想象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具有守正出奇、颠覆既往的奇思妙想,思维力决定了这些看似离经叛道异想天开的奇思妙想是否具有严谨的逻辑支撑。但是看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吧——课堂上,死记硬背满堂灌,课下沉重的书面作业让中小学生每天都要到八九点钟甚至九十点钟才能完成。而这些大量的书面作业又只是枯燥的、机械的、反复的读写和计算(要不我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怎么会比欧美强呢 )。如此的基础教育,没有质疑和发散,没有和同龄伙伴充分的玩耍,没有时间去充分体会大自然,他们天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怎么保持?严谨的思维力怎么发展?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怎么形成? 特别是那个好奇心和想象力啊,她们只与童心相伴,只与童年相伴。如果在童年时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长大之后就随风飘散再也回不来啦 !那又怎么会有创造力 !在这样一个全球开放全球竞争全球互联的社会,没有创造力,孩子们又拿什么奉献给你——我们的祖国!
中小学阶段,只要孩子们具备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就完全可以了。我们却要通过考试升学逼着孩子们把这种在实际生活和阅读中就能掌握的能力练到极致。代价是什么?好奇心没有了,想象力没有了,思维力没有了!进而,创造力没有了 !都说爸爸去哪儿了,我们要问一问,创造力去哪儿啦?!
又有人说,我们的孩子苦和累,欧美的中小学生也不轻松。特别是欧美一些名校的高中生,每天的紧张程度一点儿也不比我们差。确实,人家也很紧张。可是,我们要看人家在忙着干什么。人家忙着做实验、写论文、搞社会调查、搞社团活动、搞体育锻炼,我们在忙着做题、做题、做题!都是忙、但人家那个忙,是忙着创造或者为将来的创新创造做准备,我们这个忙,是忙着把自己训练成解题机器。
不要再沾沾自喜于我们中小学生的读写成绩比人家好了,那没用!更不要沾沾自喜于一些欧美政要时不时发出的那一声惊叹了。如果他们真的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正路子,就是比他们好,他们怎么光喊不改?那或者是礼貌性的夸奖,或者就是别有用心的误导 。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没有创造力,创个球!